雅昌艺术网2016年5月30日报道
“快乐密码:一山电子抽象手绘学术展”展现艺术家对于电子媒介的探索
2016年5月28日下午3点,由明天文化出品,贾方舟担任学术主持,王萌担任策展人,傅榆翔担任展览总监的“快乐密码:一山电子抽象手绘学术展”在重庆独立映像艺术空间拉开帷幕。展览呈现了艺术家一山自“后水墨”系列以来在“电子媒介”中的最新探索,也是对信息时代新的媒介技术给创作观念所带来的可能性和当代性探索带来新的经验。
学术主持贾方舟先生对一山的电子手绘抽象做了系统梳理,对于这次展览的意义他谈到:一山以“快乐密码”为主题的电子手绘抽象展,是一个具有实验性质的别开生面的展览。“快乐密码”这个主题,说出了这个展览的基调。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一是艺术家在作画的过程中充满快乐的心境,一是观众在欣赏这些作品时会被感染上一种愉悦、欢快的情绪,至少这些作品不会给观众带来压抑、沉重的感觉,因为这是为这些流光溢彩的作品总的基调所决定的。在谈到一山艺术创作的内在脉络时,贾方舟先生阐释到“一山多年来一直热衷于绘画语言的探索和转换,从书法到水墨画,从水墨画到油画,从单一的墨色到色彩。而艺术语言的特点又离不开它所藉助的材料特质,因此,正是材料的特质,决定了水墨语言和油画语言的差异。当他把艺术在语言层面的拓展与转换放到艺术史的背景中去思考时,他发现,书法与远古文明、水墨与农业文明、油画与工业文明之间的内在联系。当他做出这样的推断时,一个问题出现了:作为后工业文明的电子时代,是否也应该有它特有的语言方式?那么,这个语言方式又是什么?于是,一山开始尝试‘电子手绘’,即直接在电脑上用手作画。他想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一山先生的电子手绘是在他的‘后水墨’探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后水墨作品虽然没有使用色彩,但他采用点、线、面结构画面的方式和多变的图式为他的电子手绘抽象结构奠定了基础。而由单一墨色向色彩的转换,又向他提出了色彩语言探索的新课题。”
艺术批评家王萌先生从信息时代“电子抽象”的“电子色”出发进一步提出“电子肌理”和“手触温度”的学术思考,他在《形式的观念》一文中阐释了自己的观点:艺术史上工业时代的来临赐予艺术家的“管装颜料”解放了创作者到户外创作的条件,进一步促生了“印象派”对于外光风景在架上的探索,进而引发了“野兽派”对纯色的使用和“表现主义”对于绘画情感的宣泄。在一山的电子手绘抽象中,首先带来的是“色彩的释放”,他尽情“导演”着红、绿、蓝,橙、黄、紫等等“电子视觉”的交响和对话。值得注意的是他在电子媒介中以“手绘”方式的进行探索的“非形象”作品保存了画面中的“手触”温度,对应了架上绘画中的“笔触”。更为重要的,就其艺术创作个体脉络的整体性看带来了“艺术观念”层面的转型和扩展,从“后水墨”黑白的深沉哲理的宏观世界进入到了一种与色彩有关的“快乐哲学”的个体境界。这不同于消费社会语境下调动“具象符号”的杰夫•昆斯(Jeff Koons)在当代波普领域对于快乐的再现是借助“消费文化”的商品形象,一山创作的方法论层面使用的是其“非形象”艺术系统中“观念的快乐化”转向。在这里,《青春》有其密码式的抽象动感,更有一种波状式的激动;《课堂》有其作为视觉屏幕的黑板,更有一种作为“信息”的波动符号;无论是《点状细胞》还是《线状细胞》的视觉形式不仅仅是由“抽象的意味”发动起来的形式的语言,而更是由科技视野的进一步“观念性”而引发的视觉构造:《变奏》、《重组》、《生发》、《围城》、《街舞》……,本次展览上这百幅电子手绘抽象在视觉生成的动力中都具有一种“观念机制”的共性,其主要艺术观念定位在对于“快乐”的“形式分析”的总基调之中。
开幕式过后,当天4点还举行了关于“快乐密码:一山电子抽象手绘学术展”的学术研讨会。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28日。